第171章 北伐,刘封和诸葛亮的争锋(6K)[1/2页]

如今。



大汉执棋者,依旧是刘备。



刘封同样只是棋盘上的一颗棋子。



不同的是,刘封这颗棋子的自主权要远胜于其余的棋子。



自刘封在上庸觉醒记忆始,刘封就一直在设法增加自主权。



如最初,刘封只想救下关羽保住性命。



随后,刘封断定在救下关羽保住性命的同时还能保住南郡。



再后,得陆口、取夏口、平南中、夺襄樊、占南乡、抢樊口、破石阳



刘封的自主权也越来越大,也越来越能影响刘备这个执棋者的战略目标。



曹丕和孙权濡须口大战前,刘备的战略目标是:屯田积粮!



积三千万斛粮于汉水,则可再起荆益十万之众伐曹。



曹丕和孙权濡须口大战后,孙权这个“渔翁”已经成了“鱼肉”,虽然能在江东翻腾,但已经没资格参与天下争锋了。



局势的变化,决定战略的变化。



不论是东和孙权还是东征孙权,都已经不重要了。



目前有资格跟刘备同台对抗的,只有曹丕!



若不谈立场,吕蒙昔日首倡灭羽时那句“今羽所以未便东向者,以至尊圣明,蒙等尚存也。今不于强壮时图之,一旦僵仆,欲复陈力,其可得邪?”,也很符合刘备如今的现状。



刘备、关羽、黄忠、赵云、糜竺等,年龄都在六十以上。



诸葛亮、法正、张飞、马超、关平等,年龄也在四十到六十间。



且不提拖上十年、二十年。



即便是拖上个五年左右,都可能会如诸葛亮《后出师表》中所描写一般:



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



时间拖得越久,对大汉的北伐越不利。



简单来讲:刘备关羽张飞赵云等老一辈的,大抵都是北方人流离到了南方,熟悉北方的人文地理,对北归有执念;而年轻一辈的,大抵都是南方人,不仅不熟悉北方的人文地理,对北伐的执念也没老一辈的强。



在南方待得好好的,为啥非得去北方苦寒之地呢?



在巴蜀、荆楚称孤道寡,安居乐业,不好吗?



衣冠南渡的东晋如此。



偏安江南的南宋如此。



久而久之。



当老一辈的全部逝去,就没几个愿意支持北伐了。



到那时。



刘备建立的大汉,摆脱了蜀汉的蔑称,又会多个南汉的蔑称。



刘封不想让刘备成立的大汉,最终变成偏安一隅的南汉,就得积极促成北伐。



【太子当有军威,丞相当明军务。】



这并非刘封一时头脑发热,而是深思熟虑的决定。



“容亮细思。”



诸葛亮没有给刘封肯定的回答。



似这等抉择,也非一时半刻就能拍脑袋决定的。



“夜已深,丞相可先休息。”



刘封起身作辞。



有的事,不需要说得太多。



似诸葛亮这样大智慧的人,也不会轻易受他人的观念左右。



街道。



刘封策马徐行,低头静思。



哒哒哒的马蹄声在寂静的夜空下显得极为的清脆。



到了岔路口。



刘封又勒住了战马。



往左,是燕王府。



往右,是太子府。



犹豫了片刻,刘封向右而走。



亲卫田七小声提醒:“殿下,眼下已近子时,这个时候去寻太子,是否太晚了些?不如明日再去?”



“一事不烦二日,既然今夜已被惊扰,索性就一次性解决了。太子为储君,得习惯。”刘封轻抖缰绳,改徐行为慢跑。



太子刘禅今年十六。



按史载时间,刘禅今年会称帝,而后内乱四起。



虽说后世对刘禅褒贬不一,但在刘封眼中,刘禅依旧是值得信赖的。



相较而言,刘禅在权略上不如曹丕和孙权,在仁厚上远胜之。



然而对于宗室而言,一个仁厚的皇帝,远比一个刻薄寡恩的皇帝更值得信赖。



刘禅对宗室最大的诟病点,也仅仅在于后期听信黄皓谗言疏远刘永,让刘永十余年不得入朝觐见。



前往太子府的途中,刘封遇到了卫将军黄忠。



“老将军这么晚了,还要亲自巡城?”刘封颇感讶异。



黄忠呵呵一笑:“年龄大了,睡不久。年轻人才应少熬夜,殿下这是要去寻太子?”



年轻人才应少熬夜



刘封不由想到了后世公司熬夜的年轻人、广场锻炼的老年人,死去的记忆突然攻击我



将头脑中的思绪散去,刘封点头:“有些私事,需要与太子商议。”



顿了顿,刘封又补充道:“老将军虽然身强体健,但也不可多熬夜。北伐尚需老将军助力。”



黄忠敏锐的听出了刘封话中的隐意,又联想到刘封深夜去见刘禅,不由有了猜测。



遂凑近刘封,低声问道:“殿下,莫非陛下要准备北伐了?可老夫听说,如今粮草不济,难以北伐。”



“孤只能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可观老将军这般熬夜,孤恐北伐时,老将军难以承受行军之苦啊。”刘封隐晦而道。



黄忠大手一挥,哈哈大笑:“殿下说笑了。老夫堂堂武将,何惧行军之苦?不过殿下言之有理,老夫近日确也有些疲倦,不适合再熬夜。”



看着黄忠大笑而去的背影,刘封吩咐田七道:“田校尉,明日你给老将军送些老参,再将府中的良医带上,好好替老将军诊断。”



在刘备的诸文武中。



黄忠是刘封最担心的一个。



刘封的介入,改变了不少人的命运。



本该在220年病逝的黄忠和法正都活到了现在。



法正还好,如今才四十七岁。



黄忠,刘封都不适合用年岁来描述了。



刘封怕在北伐的时候,听到黄忠的噩耗。



一路来到太子府前。



门人见是刘封来访,不敢怠慢,忙去通传。



不多时。



刘禅披衣而出,将刘封请到雅阁,随后又取来茶水糕点,与刘封同席而坐。



叙礼后。



刘封直言了来意。



刘禅听得心惊:“我虽为太子,但从未统兵。书上说,一将无能,累死三军,我如何能担此重任?”



似乎是觉得这话不妥,刘禅又改口道:“非我不愿,而是我怕误了父皇和兄长夺取雍州的大计。不如以骠骑将军为主将,我跟着丞相随军历练即可,一应军务,我绝不插手。”



看着想去又怕误了事的刘禅,刘封不由想到了最初时受刘备委以军务的时候,也是这般忐忑。



父兄都雄姿英武,刘禅又岂会对战场没有向往之心?



然因刘禅年幼,且刘备又有刘封这个能征善战的养子在身边,自然也不用刘禅去战场犯险。



刘禅性格又乖巧懂事,不会因为想去战场就忘记自身的职责和使命,故而一直将这个想法深藏于心。



此刻听到刘封的来意,刘禅心头又是期待又是紧张。



期待的是能如父兄一般在战场上雄姿英武,紧张的从未上过战场如何能担此重任?



看着眼前在后世还只是个中学生年龄的刘禅,刘封的眼中也不由生出了几分怜爱:“我之所以会向父皇提议让太子去当主将攻取雍州,是因为这是我专门为太子而准备的。



太子当有军威!今后继位称帝后,才能镇得住骄兵悍将,这主将,除了父皇和太子,谁都不能当!



然而父皇年迈,蜀道艰难,倘若途中有个不测,不仅攻取雍州会失败,更会令朝野动荡。



身为人子,又为人臣,太子与我,当为父皇担此重任。我在荆北牵制曹魏主力,太子由西伺机夺雍州。



而后会师长安,再请父皇登临,既可尽人子孝,又可扬大汉名,岂不美哉?”



见刘禅脸色依旧紧张,刘封又补充道:“太子无需过于忧虑。具体的军务由丞相和骠骑将军为太子谋划,太子只需忙时发号施令、闲时安抚将士,如昔日在成都监国一般。”



随后。



刘封又将主将的日常职务和掌控军心的核心要点,简明扼要的向刘禅解说。



刘禅并不笨。



能在刘备夺取襄樊期间在成都监国且不出大纰漏,就已经证明了刘禅的才能。



刘禅这个主将,并不需要刘禅去构思战略战术,也不需要刘禅去陷阵先登,更侧重于发号施令和安抚将士。



发号施令,是让将士明白谁才是益州郡的主将。



安抚将士,是让刘禅去笼络益州军的军心,避免将士只认将军不认刘禅。



刘封没有明说的是:万一益州诸将中,今后有人觉得跟着刘禅没前途,想换个阵营,拐带兵马就投曹了。



那么刘封上庸遏止的危机就有可能在益州诸将中出现。



培养刘禅在益州军中的军威,可以有效的遏制或减少这类事的出现。



在刘封的解说下,刘禅渐渐按捺住了内心的忐忑。



“父皇可会同意?”刘禅又问出了关键。



刘备同意,诸事可行;刘备不同意,诸事皆休。



见刘禅不再忐忑不安,刘封笃定而笑:“只要太子有当主将的勇气、有北伐的决心,父皇就一定会同意。”



秦始皇不喜扶苏,是觉得扶苏性格上不像自己。



汉武帝不喜刘据,是觉得刘据性格上不像自己。



三国:我不是刘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目录
设置
夜间
日间
收藏
推荐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