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将相和,刘封与诸葛亮论势(6k)[1/2页]

诸葛亮善机巧。



只是把玩一阵,就看明白了连弩模型的巧妙和不足。



轻轻将连弩模型放下,诸葛亮徐徐开口:“燕王殿下想将改单发为连发,还要兼顾杀伤和便携,巧思令人惊叹。



改是能改。然而亮为丞相,诸事繁忙,又哪有闲暇来应付机巧散术?非亮不愿,实是无暇分身。”



简而言之:能改是实力,诸事繁忙是价格没谈拢。



“孤为武人,丞相不妨直言。”刘封作了个请的手势。



在诸葛亮面前,刘封不想故弄玄虚,也不会去秀那不及格的权谋心计。



一个能先后将“新野刘备”和“白帝城刘备”两个副本玩到极致、名流千古的人物,其权谋心计远非常人能比。



刘封如今看到的,也只是诸葛亮的冰山一角。



诸葛亮目前所表现出来的能力,除了早期的隆中对外,大抵与治戎和理民有关。



若无后世角度,估计也没人相信诸葛亮在奇谋、将略、巧工上也有建树。



虽然陈寿曾评价诸葛亮“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但战神李靖也曾直接贴脸输出陈寿“史官鲜克知兵”。



言下之意:你个写史书的书生,懂个锤子的奇谋将略。



故而。



在诸葛亮面前,刘封更倾向于坦诚:我就是个只会厮杀的武人,就别绕弯子了,不如直说。



诸葛亮微惊。



刘封的坦诚,显然让诸葛亮感到意外:燕王殿下对亮,似乎过于信任了,是错觉吗?



略思一阵,诸葛亮斟酌了用词:“燕王殿下快人快语,那亮就直言了。



荆州虽是富饶之地,但历经战乱,诸县残破,合南郡、江夏、武陵、零陵、长沙、桂阳六郡,在籍户口也仅有二十余万。



而如今。



陛下迁都江陵,百官和将士也常驻六郡。



六郡驻兵,已有八万余人;所属官吏,也有两万余人。



三户养一兵,十户养一官,陛下又要求亮轻徭薄税,不可苛刻百姓,同时还得积蓄粮草,以备北伐东征之用。



亮,实在是头疼啊。



襄阳、新城、宜都三郡,所籍户口有十余万,然而兵不过两万,官吏不过千余,令亮羡煞不已。



倘若燕王殿下能助亮一臂之力,亮或能抽出闲暇,为燕王殿下改良此连弩,燕王殿下也无需以‘诸葛’姓氏命名。”



诸葛亮这倒没说假话。



荆南四郡虽然地域辽阔,但都是偏远之地,人口密度低,除掉山民、游民、流民、夷民和豪族隐瞒的户口,在籍户口非常稀少。



江夏郡又是战区,又曾被孙权屠戮,在籍人口就更少了。



六郡也就南郡户口最多。



以前关羽在荆州时,倒也能勉强维持。



如今刘备迁都,官吏将士大部分都常驻六郡,这财政直接就赤字了。



虽然也可以从西川调拨赋税钱粮入江陵,但西川路远,不仅耗费大还会让徭役加剧,且西川的赋税钱粮还得支持东川和南中,依旧不乐观。



诸葛亮会应邀而来,除了刘封将曲辕犁的进献功劳让给了刘禅外,主要还是看上了刘封三郡十余万的在籍户口。



诸葛亮的直言,让刘封不由一乐。



原来是看上了三郡的户口,正好,孤也正烦麾下官吏治民的本事不够。



别看刘封现在有了十余万的户口,实际上刘封就是“虚胖”。



户口有了,相应的治民之才却是匮乏,就连新城太守都是将邓范给强行提上去,那千余官吏也大抵是矮个子拔高个儿。



看着天天都在忙,其实大部分在瞎忙。



效率是一点没提上去!



邓范已经不止一次给刘封来信,希望刘封能在江陵招募些治民的贤才去新城。



如今诸葛亮看中了三郡十余万户口,刘封都不用主动去招募贤才了。



“孤既为燕王,自当以国家大事为重!丞相为了国家殚精极虑,孤又岂能不助丞相一臂之力?孤有个提议,还请丞相斟酌。”



似乎是怕诸葛亮反悔,刘封不待诸葛亮开口,就先将提议道出。



“父皇之意,本是让孤去管这三郡军政,然而理民非孤所长,三郡之所以只有千余官吏,并非孤善于理民,实乃无贤才可用。



若丞相愿意调拨治民的贤才入三郡,助孤治理这十余万户,孤可将一半的赋税钱粮,都归丞相统筹调用。



倘若丞相愿意替孤培养贤才,孤可将全部的赋税钱粮,都归丞相统筹调用。”



饶是诸葛亮一向宠辱不惊,此刻的的呼吸也不免紧促。



“燕王殿下,你莫不是在戏言?”



一半的赋税钱粮归诸葛亮统筹调用,诸葛亮还能信,毕竟刘封需要治民贤才入三郡,诸葛亮需要安置官吏统筹赋税钱粮,这是双利。



可将全部的赋税钱粮都归诸葛亮统筹调用,而附增的理由却是培养贤才,这就超出诸葛亮的预料了。



刘备将三郡军政都归刘封管的用意,诸葛亮是很清楚的:既是为了让刘封今后能助刘禅制衡群臣,又是为了让刘封今后不会因为刘禅受到谗言就被罢黜。



而现在。



刘封却直接将三郡的人才培养、人事调用和赋税钱粮统筹的权力都分给了诸葛亮!



假如诸葛亮有私心,直接就能利用这个机会将刘封在三郡的权力架空!



见诸葛亮有疑虑,刘封敛容而道:“孤一向认为,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礼乐崩坏,人心不古,乃人生憾事。



如今世道纷乱,人心多疑,父疑子、兄疑弟、君疑臣、官疑吏、将疑校,比比皆是;孤也知道,朝野间有很多人都在私下议论孤,恐孤会威胁到太子的地位。



人心又最是叵测,即便是辅佐成王定乱治世的姬旦也会被怀疑有篡逆之心。



孤身为燕王,又假车骑将军,兼督三郡,会受人怀疑,也是人之常情。



然而孤之志向,不在于庙堂之高,而在江湖之远。孤只负责定乱开疆,治世理民得靠太子和丞相。



虽说父皇的本意是在保护孤,怕孤会如曹彰一般被弃用,但父皇越是如此,反而越会埋下祸根;谦恭如王莽、大志如曹操,也会在权力的斗争下而改变初衷。



孤也不敢妄言卷入权斗的漩涡中后,还能独善其身。



要制人心,需有法度,法度不明,人心难制。



孤将敢于直谏的虞翻和费诗留在身边,是孤对自我的约束;今日与丞相的提议,亦是孤对自我的约束。



君贤将相和,方能强国盛国,孤请丞相深思。”



刘封的志向和真诚,让诸葛亮也不禁凛目。



再回想近年来刘封的所作所为,诸葛亮不由沉默。



将心比心。



一直被视为刘备继承人的刘封,忽然被告知继承人改立成了刘禅,这心路历程又将会有多么的煎熬?



不是谁都能想明白的!



然而。



刘封想明白了!



兄弟阋墙,自取灭亡。



前有袁绍三子,后有刘表二子,皆是兄弟不和而引起内部文武明争暗斗,最终如一盘散沙的被曹操击败。



刘封不仅想明白了,还主动的去增加刘禅的威望,要让刘备阵营的文武都明白刘封刘禅“兄友弟恭”。



再大的势力若不能将力量揉成一股,都只是散沙。



想到这里,诸葛亮不由叹了一声,向刘封拱手一礼:“燕王志存高远,是亮浅薄了。燕王欲让亮,培养何人?”



刘封复笑而道:“除了调拨至丞相府的马玉和董恢外,再加两人,新城太守邓范、新城农都尉邓艾。”



诸葛亮微微惊讶:“马玉、董恢和邓范,皆是良才,亮也不会藏私;不知这农都尉邓艾又是何人?”



刘封起身,自书柜上取出一卷竹简递给诸葛亮:“新野人邓艾,也是邓范的族弟,自小被迁徙去了襄城为屯田民,虽然出身寒微,但不以为耻,勤勉苦学,终有所成。



又因为人口吃,而不被重用,只当了一个看守稻草的小吏,孤听闻后,就设法将其寻回。



这是邓艾勘察汉水沿岸田地后写的《济河论》,丞相可先观之。”



《济河论》的大意就是:建设水利工程、优化屯田制度、协同经济军事、联动军事驻防,核心就是“以农养战,以战促统”。



这是邓艾花了大半年时间仔细勘察的汉水地理、地貌、田地、水利工程等等,又根据当前局势0总结而得。



仔细看了《济河论》,诸葛亮更是惊讶:“此子真的只是一个看守稻草的小吏?有如此才学,燕王殿下可直接用之,何须亮来培养?”



刘封轻叹:“成大事者需有大器量。邓艾虽有大才,但也如同一柄无鞘的双刃剑,精于锋芒而疏于藏锋。



出身卑微兼之口吃缺陷,让邓艾即便学有所成也常被人嘲讽轻视,若不能善加引导,今后必会急功近利而害人害己。



丞相与邓艾,皆是受战祸而流离他乡,又都勤勉求学而成大才;然而丞相之才胜邓艾十倍,却无邓艾半分锋芒,更善与人相处。



足见丞相器量,世之罕见。



倘若邓艾能跟着丞相,学会成大事者的器量,学会如何藏锋内敛,今后北伐中原,定也能成为一员大将!”



邓艾有大才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邓艾的出身、缺陷和遭遇,让邓艾长于军事而短于政治,可以说是高配吕蒙,若不能看稳就容易坏事。



身为司马懿的门生,不论怎么看,邓艾都是不会背叛司马昭的。



然而司马昭刚弑帝,正需要灭国大功,这才让钟会邓艾伐蜀。



钟会是大家族出身,对司马昭的心思自然也猜得通透,八成是在等着司马昭来收最后的功劳。



结果邓艾哐当一下就将把蜀灭了,然后又擅自循东汉将军邓禹以前做法,以天子的名义,任命大批官吏,更是向司马昭要兵要粮,要一举灭了吴国。



邓艾想的是:司马昭以后就是天子,我就是邓禹。



想法虽然没问题,但也会沦为政敌的攻击理由。



三国:我不是刘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目录
设置
夜间
日间
收藏
推荐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