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司马家最后的荣光·司马绍[2/2页]

你要的东西朕给了,而且还多给。



但要伱回来受封,规则就是这样吗。



那你敢回来了吗?



你不敢!



我大晋兴盛有望啊!



……



【同年,武卫将军王允之乘酒宴知道王敦的密谋反叛,于是回京告诉其父荆州刺史王舒。于是,王舒与王导一同报告司马绍,得以早作防备。】



【不久后王敦患病不起,矫诏拜养子王应为武卫将军作自己的继承人。】



【因认为王应年少难当大事,与钱凤等谋划后事时提出了标准的上中下三策。】



【上策,放弃兵权,复归朝廷。】



【中策,退回武昌,拥兵自守。】



【下策,举兵东下,颠覆朝廷。】



……



季汉,



刘备皱着眉头。



“这王敦之心比司马昭还路人皆知啊。”



“但造反之心不下司马昭,居然还能想回归朝廷。这朝堂又不是他王家开的吗?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一旁的诸葛亮悠然道:



“一般人当然做不到,但所谓王与马共天下。”



“王家朝堂里还有元老王导身居要职,琅琊王氏子弟也把持着东晋官场。”



“最关键的一点,是王敦本人还没有明反且手握重兵。”



“他的确有很朝廷谈判的资格。”



……



【但钱凤认为下策才是最好的计谋,遂决定在王敦死后发动叛乱。】



【与此同时,司马绍一面命侍中陈晷、散骑常侍虞騑去探问王敦病况,一面却微服到芜湖察看王敦大军的营垒预作讨伐的准备,并且不断派遣大臣去询问王敦的起居。】



【随后任命王导为大都督,准备派兵讨伐王敦。】



……



天幕上,



建业,



富丽堂皇的王府内,挂满条条白绫。



素麻布缠绕庭柱,白绣球垂于楼阁。



一众子弟正披麻戴孝的哭喊着。



一张张白色纸钱在偌大的庭院内飞舞着。



……



【王导领着宗族子弟为尚在人世的王敦举办了一场盛大的葬礼,随即带兵出征了。】



【公元324年六月,王敦再次以“清君侧”的名义在武昌起兵,率领主力部队五万余人,径直向建康扑来。】



【司马绍亲自驻屯于台城宣阳门外的中堂。】



【以王导为大都督,总领征讨诸军。】



【以郗鉴为卫将军,统领从驾诸军。】



【以温峤为中垒将军,与右将军卞敦负责守卫石头城。】



【以光禄勋应詹为护军将军,负责守卫建康城南的朱雀桥。】



【命徐州王邃、豫州祖约、兖州刘遐、临淮苏峻、广陵陶瞻等边军镇将率部入卫建康。】



【又命苏峻于宣阳门两侧藏伏起来,趁王敦等人进攻建业时,从中伏击。】



……



天幕上继续播放着,



建业,



打着『王』『钱』字大旗的已经渡过朱雀桥,冲到宣阳门。



就在天子大军节节败退之时,



突然一阵冲杀声从两侧响起!



一杆『苏』字大旗迎风猎猎!



“不好!中计了!”



一名志得意满的将军脸色大变,随即下令。



“快打旗语!让王含率大军支援。”



画面一转。



军营大帐前,



主帅正烧着大营,准备逃跑。



……



【苏峻击败钱凤,王敦军队四散奔逃,掉入秦淮河淹死者达三千人。】



【率领主力大军的王含见钱凤全军覆灭,一把火点燃营房物资,连夜逃亡,等逃奔到荆州时,被王舒溺杀于长江】



【王敦闻败震怒,欲强撑病体亲赴前线督战,最终因病重乏力而未能成行。】



【愤恨交加,当日便死在姑孰军府。】



【公元324年七月,王敦之乱被彻底平定。】



【王敦之乱平定后,司马绍下令不再问罪于王敦一众官属。】



【又分别以应詹为江州刺史、刘遐为徐州刺史、陶侃为荆州刺史、王舒为湘州刺史,重整各州形势。】



【消除王敦以琅琊王氏宗族占据诸州以凌弱皇室的失衡情形。】



……



西晋·武帝时期



司马炎满意的点点头。



不错!有勇有谋!



趁此军威大胜之时,可以收敛士族权力,推行制度!



然后收复失地,统一天下!



再现司马家荣光!



这一切不就都好起来了吗!



……



【公元325年三月初二日,司马绍立长子司马衍为皇太子。】



【闰八月十九日,司马绍病重,召太宰、西阳王司马羕、司徒王导、尚书令卞壸、车骑将军郗鉴、护军将军庾亮、领军将军陆晔、丹杨尹温峤,一起接受遗诏辅政皇太子司马衍。】



【闰八月二十五日,司马绍病逝于东堂,享年二十七岁。】



【谥号明帝,葬武平陵,庙号肃祖。】



虽然只当了三年皇帝,但司马绍是公认的两晋最佳皇帝。



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目录
设置
夜间
日间
收藏
推荐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