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魂断白帝城[1/2页]

大明,



东宫,



身穿赤色衮龙袍,头戴黑色翼善冠的朱标正批复着奏折。



身旁的朱棣看着奏折上那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再看了一眼下笔如风的朱标,咂咂嘴。



“大哥,你这辈子就要这么活着了吗?可真惨啊。”



一旁的朱标瞪了他一眼,随后将手里批复好的折子放到一旁。



“老四,你有事没事?没事就去玩,大哥现在忙着呢。”



朱棣百无聊赖的走到一旁的座椅上,往后一倒。



“没意思,大哥,你说刘备为什么非要打这一仗?”



“连我都看的出这仗必败。”



朱标正拿起新的奏折批复,闻言一怔,随后放下朱笔,看向朱棣。



“刘晔在三国志里的一句话已经说明了。”



朱棣斜歪在椅子上搭话道:



“哪句啊?”



朱标看着那悬于天际的光幕,静静道



“‘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



朱棣一愣。



朱标继续道:



“刘备与关羽年少相识相知,同生共死,并肩奋斗近四十年。”



“若关羽被杀,他还能无动于衷,那他就不是那个值得让关羽放弃曹操,誓死追随一生所敬重的刘备。”



“四弟。”



朱标看向对面的朱棣,认真道:



“古人也是人,他们在做某些决定时,并不总是把得失算得清清楚楚,然后权衡利弊做出选择。”



“他们也会意气用事,尤其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更加如此。”



朱棣挠挠头,有点懂,又不懂。



朱标笑了笑,拿起朱笔继续批复奏折。



“人活一口气,有些人有时候做事就图个快意恩仇。”



“就如项羽屠咸阳城、焚烧咸阳宫,曹操屠杀徐州,都是图一个爽快,出一口恶气,不但对大事没有帮助,反而都是大大的败笔。”



朱棣插一句话道:



“就像爹对那些官员一样?”



和对大哥与我们不同一样。



朱标抬头看了朱棣一眼,轻笑一声:



“这就是人啊,有血有肉,有喜有悲,有对有错,这是真实的人。”



“每个人心中都有最宝贵的东西。”



“当最宝贵的东西被人抢夺之后,丧失理智、冲昏头脑是非常常见的。”



“刘备与两汉的大多数皇帝不同之处就在于,他没有时时刻刻算计得失、分析利弊的做法。”



顿了顿,朱标补上一句。



“最起码,那时的刘备没有。”



朱棣有点难以理解。



“就为了一时意气?”



朱标在奏折上批复上一个阅字,淡淡回道:



“不尽然,也有一举功成拿下荆州的心思。”



“不过,只四万大军,马匹两三千,就想拿下兵力雄厚的荆州,有点痴人说梦了。”



朱棣翻了个白眼。



“闹半天,还是意气之争!”



“哼,咱可不会学他!以后咱要当一个冷酷无情!百战百胜的大将军!”



朱标看着叉着腰,昂首挺胸的朱棣,摇摇头失笑道:



“好,大哥到时亲自给伱助威。”



……



天幕上继续播放着,



白帝城,



如同凭空苍老十岁的刘备,气若游丝的躺着床榻上。



将一份诏书递交给身边的诸葛亮。



“此乃朕亲笔诏书,烦丞相交于太子刘禅。”



“叫他莫以此为常言。”



“凡事更望丞相加以教导。”



诸葛亮双手接过诏书,双膝跪地叩首。



“朕本想与卿同讨曹贼,共扶汉室,不幸中道而别。”



刘备眼神开始涣散,有气无力道



“丞相,卿之才十倍于曹丕,定能安邦定国,成就大事。”



“若太子刘禅可以辅佐,则辅之。”



“若太子不才,君可自取。”



诸葛亮跪倒在地,用力叩首流泪: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刘备感觉眼前发黑,但依然对身边二子道:



“尔等切记…朕言,朕亡之后…尔等…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



说完这句话,刘备顿觉一阵恍惚,嘴里念叨着:



“子龙,早晚要多看顾我儿。”



此时,外界的声音突然在他耳边消失。



刘备看到了一颗大树,那棵树长的又高又大,枝繁叶茂,如一顶华盖。



一个少年站在树下,脱口而出:



“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



一转眼,少年坐在涿县街头摆卖草鞋。



因不甘寂寞,开始拜师读书,结交兄弟。



黄巾起义,投身乱世。



少年在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漫漫长路中上下求索。



少年跌倒了爬起,爬起了跌倒。



起起伏伏几十年,百折不挠,坚韧不拔,成就一方帝业。



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目录
设置
夜间
日间
收藏
推荐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