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八章 大明内阁制[1/2页]

第三百四十八章大明内阁制



大明洪武年间的官儿,比起大明中后期来说,那是真的不容易。



平日里当差办事提心吊胆就不说了。



关键是大明初立,很多政策都是朱元璋拍着脑袋想出来的。



或许这里边有朱元璋的考虑在,但不得不承认一点,那就是朱元璋的搞法“很不传统”!



儒家千百年的传承,实际上就是官员们的传承。



对于官场、对于科举、对于学问,任凭朝代怎么更迭皇权怎么争斗,那一套东西实际上都没怎么变过。



哪怕是元朝时候,外族入主中原了,最终也只能按照之前的规矩弄科举、弄官制。



因此几乎这些话刚从他们耳朵里进去,他们就明白这事儿的关键了。



可以说,这一套已经沿用了千年了。



你看,就这么简单!



也正因为这样,所以整个大明朝堂慢慢的还真就习惯了朱元璋时不时弄出点事情来了。



‘哦,还有监督之权,那这事儿有说道了啊!’



这里边牵扯的东西可就太多了!



而且,稍微想想就知道,如果每年都开考的话,那么拿出来的职位呢?



考试内容是不是还能调整?



这里边牵扯的事情简直不要太多!



而后,内阁是个什么鬼?



之后再去翰林读书、修书,熬上几年以后才能放到六部去参政。



‘这岂不就是把丞相之权拆分成七份了?’



而且,这事儿说起来也好听啊。



可这次宣布的两件事,影响太大了。



可以说,位极人臣这四个字,之前就是为丞相这个位子准备的。



可如今,朱元璋直接把这事儿给改成了一年一次不说,关键是考试内容压根就不是以前他们所学的那些四书五经了啊。



三年一届的科举还得一轮又一轮的参考,过谷关斩六将之后才能拿下进士功名。



‘咦,阁臣有七个?’



既帮着六部迅速补充了一批堪用的人手,又让六部都参与了进去,从礼部手里分润了些许功劳。



汤和、徐达,这二人代表的是勋贵,必须进!



毕竟很多时候,内阁代表的就是皇帝的意志,光放文官是几个意思?



而后,章善稀里糊涂的进了内阁。



朱元璋可不管你儒家是怎么一代代传承的,反正他觉着好的他就用,他觉着不行的那就必须改。



更何况,听刚刚朱元璋吩咐的情况,要做成一年一届。



而朱元璋则是拉着自家胖儿子朱标琢磨了好长时间,然后终于定了下来。



那岂不是说,丞相制虽然取消了,可改头换面以后又重新冒出来了?



这想法一冒出来,无数人心头一阵火热啊。



太特娘的爽了!



他仅仅只是工部尚书而已,可偏生如今顶级朝臣凋零得厉害,然后他就捡漏了。



而且,因为所有阁臣加在一起可能才原本丞相手中权力的一半。



看似限制极大,但实际上责任也小了不少啊。



当然了,还有给他们配备的书吏。



对于这次的考试,所有人都觉着不错。



好家伙,科举可是才三年一届呢。



这固然是对他们职权的一种削弱,可反过来想,这何尝不是一种保护呢?



大明:开局辞官退隐,老朱人麻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目录
设置
夜间
日间
收藏
推荐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