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卖药[1/2页]

第0015章



工厂很快就开始运转起来了。



主要还是生产糖丸。



整个糖丸呈现为一种咖啡色,放在嘴里含着可以慢慢的化掉。



至于剂量这是算好了的。



卖出去之前,也一定是要千叮咛万嘱咐,一定一定不能多吃。



一天一颗也就是差不多了。



除此之外。



林朝宗还是特地用用纸张包裹起来,在每一个糖丸的包装上面还是打下了青山医药的字样。



青山驱虫丸



这就是林朝宗起的名字。



一粒药五块钱。



从周进勇的身上做了一下实验,大概是需要七粒左右就可以药到病除。



而市场上的驱虫药一盒则是需要一百五十块钱。



而且,这一盒并不能保证药到病除。



你这病要是治好了,那么,我岂不是没得赚了?



在这个年代的香江,医药就是这么赚钱。



医药行业就是这么强势。



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垄断,华人一般都要去找张家买药,他们家族从四十年代开始起就在不断地进口洋药,几乎形成了垄断。



至于洋人,自然是会去洋人的药店。



洋人的药店不会对华人开放的,或者,只会对少数的华人开放。



而对于华人来说,不得不忍受张家的高价药。



就像是林朝宗之前得了疟疾,一盒一百四,最他妈骚的是一盒药拆成三盒买,足足买了十盒。



垄断就是如此。



爱买不买,反正生病的又不是我们张家。



一般的疾病,大家熬一熬也就是过去了。



实在不行去找中医。



但是,中医……良莠不齐,你也不知道,这家伙到底是个中医还是个骗子。



要治病,三条路。



熬,小病小灾的直接熬过去。



找中医,也许运气好找到一个有水平的给你治好。



花大钱,买西药。



而张家赚钱的空间就在这里。



除了卖药他们家的的骚操作还不止于此,五十年代的时候,也是没少往大陆卖药,不过,卖的全都是过了期的盘尼西林,狠一点,直接给你放墙角粉和耗子药。



九十年代之后,尤其是97之后,张家也不敢留在香江而是直接去了澳洲。



当然,后来英国人还是开放了药店,张家无法垄断,不过,那个时候张家也不是靠着医药做生意了,张家的第二代主要成员兴建了联邦大厦和国际大厦,1970年将这两幢大厦售给联邦地产公司,获得联邦地产的77%股权。借壳上市后,从1970-1972年,陆续以联邦地产的股份,以及半山梅道、花园台等物业,换取会德丰的股份,渐渐成为会德丰洋行的最大股东。



只能说,恶人未必就有恶报。



不过,这会儿林朝宗也是没有多少心思去考虑以后怎么办。



现在要尽快的把青山驱虫丸给卖出去。



至于以后的销量也不用愁,要么,等到自来水大规模普及,消毒技术提高。



要么,就养成多喝热水的习惯。



不然,林朝宗是绝对不会缺销量的,最起码,有二十年的时间。



重生1960:把港岛富豪搞破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目录
设置
夜间
日间
收藏
推荐
章节目录